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新加坡電影觀後感



 
嚇到笑海報(圖片來源:緯來電視網電影台)

上個週末晚,在電影頻道上,無意中看了部名叫『嚇到笑』的新加坡電影。這讓我想起幾年前看的『小孩不笨1』、『小孩不笨2』和『錢不夠用』等幾部新加坡喜劇電影。以前從來沒看過新加坡電影,也不知道新加坡有電影工業;剛開始看時,覺得非常親切,因為劇中演員對話幾乎全是國、台語(閩南語)交替,並夾雜著『新式英語』,到最後幾乎是從頭笑到尾,就算劇情並沒有笑點,可就是會笑不停。這當然跟劇中主要演員精彩演出與其特殊語言文化有關,但真正令我好奇的是,何以新加坡以區區四百萬人口,卻能拍出自己的電影,而且還挺有喜劇的效果。

新加坡電影從影片本質來講,沒有大陸電影的氣勢磅礡、巨星雲集和文化內涵;也沒有香港的好萊塢拍片製作手法與眾多的知名導演;甚至缺乏台灣電影常在國外影展得獎的實力,更別提台灣還有許多知名的演員與歌手。可是為何近年來未見香港有何特別賣座的電影出現;台灣也在國片市場蕭條多年後,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才重新激起國人對國片的熱情。反觀新加坡電影,近幾年卻在台灣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中常常出現,這代表新加坡電影在台灣有其一定的市場潛力,否則不會有廠商贊助電視廣告。

我記得看的第一部新加坡電影是『小孩不笨』,這是一部華人家庭生活喜劇,探討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只要是中國人,再窮也要讓孩子把書唸好,這是華人在文化上的共通點;所以不管是在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或台灣,這個話題都會引起共鳴。我不是影評家,也不懂電影製作更不瞭解新加坡的電影事業,但對這幾部由當地知名導演梁智強所拍的新加坡電影,卻發現以下幾個有趣的特點:

電影製作成本不高
   『小孩不笨』的製作成本在約一百萬新幣左右,約合2400萬新台幣。可能因市場不大、資金缺乏的關係吧!資金少獲利機會就大,就算電影不賣座,也不會傷太大。

固定基本演員班底
    不知是梁導演的基本班底,還是新加坡演員不多,主要演員演來演去就那幾 位。都是自己人,片酬就好商量,不會因為大牌演員酬勞過高,而影響製作品質。

電影片名命名方式
    『小孩不笨1』、『小孩不笨2』、『錢不夠用』、『嚇到笑』片名好像都好像喜歡用形容詞。台灣的電影命名如『海角七號』、『艋舺』、『賽納克‧巴萊』,好像名詞比較多。憑良心說,用形容詞命名雖少了點意境,但感覺電影劇情比較好笑。

特殊的語言文化
    新加坡的多元種族文化,讓人民擁有多國語言的能力。新加坡人多能說流利中文(普通話與閩南語)和英文,尤其英文發音,重音多擺在最後音節上的特殊腔調,更充滿了喜感。劇中演員旁白,經常是國語、閩南語與英文同時出現在一句話中,被演員渾然天成的說出來後,那種流暢的程度,讓我竟然聽不出來是三種語言的結合,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從頭笑到尾的效果
    雖然電影本身是喜劇,但就算其中劇情沒有笑點,我還是會想笑,我也不知道原因何在?這跟梁智強導演的功力,和演員們的傑出表演有很大的關係。這點實在很特殊,我看任何國、內外的喜劇電影,沒有像看新加坡電影笑成這個樣子。其實新加坡人有一種在華人世界中,所缺乏的一種特殊幽默氣質,只是他們無法體會而已。

對政府批判點到為止
    這點我看梁智強導演拿捏的非常好,對社會的嘲諷,對政府的批評都能恰到好處;既不會傷了和政府的和氣,也讓老百姓的情緒得到疏發。我記得有部片中有段台詞,其中一位演員說到『新加坡政府最喜歡告訴老百姓的就是,你們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ㄚ!』看到這段對白,只能會心一笑,這就是『點到為止』的最高境界。不過從最近新加坡的國會大選和總統選舉結果看來,老百姓和政府對『福』的定義,顯然已經有了不同的詮釋。

我到是建議梁智強導演,有機會的話,可以跟台灣『全民最大黨』的王偉忠先生,談談具體合作計劃。如果這兩個班底可以合作電影或電視節目的話,那真的不知會讓觀眾笑到何種地步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