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台北 左人文右煙火(3-3)

陳穎: 左人文右煙火
2011-09-18
陳穎
新加坡『聯合早報』轉載
學人視角
  初秋的台北街頭,時不時來一陣雨,消散了暑熱,地面更加干淨、清爽。沒有任何計劃,隨意走入一條小巷,立刻墜入濃濃的市井味:冒著熱氣的蚵仔煎、蔥油餅,以及掛著、排列著的各式滷味,逗引著你不知該選擇哪一攤。再轉個彎,或許就是一家小書店、一個精緻的咖啡館或者創意手工店,供三兩友人閒聊、看書、把玩。
  這是台北生活的尋常一景,市井煙火氣和人文氣相鄰而居,各得其所,又相為互動。朋友聽說我又到台北,打趣道你還真喜歡台北!我想想還真是,即便三兩日的盤桓也好。這是個可以去了又去的地方,只因每次,都能在這裡得到恰好的滿足,給人視覺的觸動、味蕾的激活,同時又總能遇上精神的盛宴,所以足夠自在。
  台北的街面上,斑斑駁駁老舊的房子不少,小街小巷彎彎繞繞的,街邊攤也顯得有些凌亂,沒那麼有設計感。然而,街市裡的人,皆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坦然,面上的表情透出殷實。外來客如果願意接受這一切,那就再舒服沒有了。即使什麼也不買只是問個路,他們照樣熱心地答复你,沒有不來光顧生意還來問什麼的小氣和不耐煩,照舊溫和地回答,不知道的話也坦白告訴你,指點你再問問別家。
  華燈時分,去到不遠處的師大夜市,則是另一番熱氣喧騰、生機勃勃。這裡總是有平價的好料,一攤攤相連,創制著沿襲自古早或又添加新點子的美味。看明亮的燈火下老闆娘忙而不亂的手勢,簡直是一場美的表演。她一邊攪動著三個熱鍋裡的滷料,純熟精準,一邊落力而自然地吆喝著,間或微笑著喝口水,顯見得對一二十人的長長隊列司空見慣。
  隔天跑去台大,紅磚老房子和棕櫚大道還是一樣美麗,迎面走來或騎單車的年輕人,夾雜著一把柔美的促銷麵包香的女聲,是會讓人微笑欣喜的。轉進台大外羅斯福路的小巷弄,有一家咖啡館挪威的森林,木質桌椅,溫溫厚厚的,沿牆錯落貼著有做舊感的大大小小電影海報。來一杯原味咖啡,靜靜地喝兩口,看看牆,聽聽音樂,看幾頁書,把室外的人聲、車聲隔絕開來,任時間緩緩流走。再走幾步是家二手書店。不大的門面,有的在二樓,安靜地守著,生意不見得好,卻依稀有一種地老天荒的相依相守。
  這就是大學坐落市區的好處之一,以無與倫比的活力投入市聲,提供了激發當下與未來藝文的土壤。青春活力與街巷人氣相聞,毫不隔絕,一如自家後院般的親切、自然。而誠品則是去台北必報到的一站。幾天內我在不同的時間去了不同地方的誠品,無一例外的是,書多,人多,站著或席地而坐翻看,如果時間夠的話,盡可以渾忘了是上午還是整個晚上,反正24小時都開著。白晝與黑夜,安靜的書店和熱騰騰的夜市,選擇足夠多。
  朋友餐敘的晚上,很自然地帶到政治話題,大家七嘴八舌開著政治人物的玩笑,提出各式各樣的選戰搭配方案,一眼就能辨別出他們之間的政見差異。顯然,這裡並非那般和諧美好,同樣問題叢生,同樣充斥著殘酷的生活真相。然而,煙火氣終究紮實而豐裕,給了文藝片多少清新小資的題材,也是醞釀青春暴力的激情所在。
  有時,台北的豐富多元常給人一種又愛又恨的糾結之情:愛它的市民小吃,討厭機車廢氣;愛它的自由氣息,討厭它的政治亂象。然而,到台北生活數日,和在電視裡、報紙看到她的時候,到底是有差別的。也因此,台北在我的認知裡有了左人文右煙火的意味。生活的壓力和艱難無處不在,它絕不完美,但卻是人們紮紮實實、辛苦存活的都市叢林。心平氣和地看待它,接受它,紮實生活的市井煙火之間,帶來巨大的張力,而諸多人文、創意的動力,即來源於此。
這是一個不讓人產生疏離感的城市。民間的自由、溫和就是最大的力量。當然,外人如我,帶著一點距離去看很市井的台北的一面,無關政治鬧劇和媒體炒作,普通人過日子的台北,就是這麼溫溫和和又貼心貼肺。而現實蒸騰的煙火氣,就是當下和未來人文現場的豐沛之泉,讓人沉浸,引人探索。
  如焦桐所寫《台灣味道》,在《自序》裡說道:最能代表台灣特色的,莫非風味小吃。書中推崇庶民美食的老滋味,描摹普通街頭小吃細緻入微,情趣盎然,直接把市井煙火氣提升到了歷史、文學和文化的層面。這是台北的細微妙處,一碗牛肉麵也要吃出文化的內涵,一個個文創園區接踵設立,即是將生活細節、市井之氣咀嚼出耐人尋味。
  誠品敦南店的電梯的廣告上是這樣一行字:生活就像是張藏寶圖,我們一起尋找美好的幸福。一次次走過台北的幽靜巷弄,樸實的笑,謙和的言語,我在這個藏美於民的地方,遇見了市井與人文的自然相偕,不在別處,就在每一個平常角落。
 (作者為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