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香港十年之變! (3-3)

對台灣來說
香港始終是香港
無論港英時代
或中國大陸的
特別行政特區
現在的香港
飲茶一樣好吃
東西一樣好買
比起以前
還多了份親切感
因為大家都開始
說國語
最有意思的
當我看到路邊欄杆
掛的治性海報布條
一種強烈的熟悉感
油然而生

一幅不支持
「佔領中環」
政治人物的海報
注意看他額頭和
牙齒上的小字


林大輝額頭上
被人給印上幾個大字
「中共=邪教+黑幫」
如果不指出地點
大家可能會覺得
是民進黨在惡搞
另一幅支持
「佔領中環」
的政治人物海報
憑經驗判斷
已經嗅到有點類似
台灣藍綠惡鬥先兆
的煙硝味
「佔領中環」
是由一群香港教授們
發起的在地民主活動
主要目的
是希望中國大陸
能確切履行
《基本法》
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
及全體立法委員
能經由普選產生的承諾

「佔領中環」活動
主要發起人一行
最近赴台灣向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
「取經」
並邀請民進黨的
台獨理論大師 林濁水
來香港傳播本土化經驗
這批反對派人士
似乎想從
民進黨過去
衝撞政府體制的經驗
得到某種支持與合作
這就是為什麼
香港的未來
會滲了點台灣味

我有位朋友
住在一個主要是
支持「泛藍」的社區中
不久前一位
從香港搬來的新鄰居
在某次台灣的選舉中
家中門口
竟然掛起支持
民進黨的旗幟
這讓大家頗為不解
對照目前
「佔領中環」活動
山雨欲來風滿樓
的凝結氣氛中
「仇中意識
似乎
與民進黨不謀而合

淡海新市鎮
有家知名建商
最近推出一個
規劃精緻完整
的大型社區
我前去觀察了幾次
發現一個奇特現象
好幾次都碰到
幾個家族團體
操著濃濃
香港腔國語
在與售屋小姐
談房屋購買細節
這與台港媒體
最近紛紛報導
香港中產階層
再現移民潮
「台灣」
成了選項之一
又不謀而合

香港過去十年間
有五十萬大陸人
到香港定居
香港的人口
只有七百萬
也許人口的稀釋
讓香港人對未來
更感不安
對民主的渴望
也愈覺殷切
聰明的香港人
用活動表達
對大陸的不信任
用腳步展現
對未來的新希望

香港會是台灣
未來的一面鏡子嗎?
當台灣與大陸的
關係愈來愈緊密
經濟逐漸成一體
自我做主的空間
會更多還是更少
也許是台灣該
慎思之處!

不過現在
我最希望的是
淡海新市鎮
能有香港來的師傅
開一家真正道地
好吃的飲茶餐廳
這才能讓
台港交流
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薇薇特別推薦
米其林星級餐廳
做為第二天
享用晚餐之處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香港十年之變! (2-3)

香港的變
不在其形 而在其勢
從外觀看
街頭洶湧人潮依舊
尖沙嘴 中環
商業繁華鼎盛如昔
從內在看
香港似乎產生某種
生活上的「質變」
這些變化
卻是我之
未曾見到過

1. 日本觀光客不現蹤跡
跟十年前相較
各shopping mall
中的精品店
一堆子
日本觀光客
把店內擠的再也
容不下多一個客人
就像在買地攤的
出清貨一般
現在街頭上
卻難得見到日本人
當香港不再是
英國女皇皇冠上
最明亮的珍珠時
對日本人來說
香港也就失去
代表東西文化薈萃
異國殖民風情 
的特別意義
更白的說
香港跟一般的
中國城市並無差別
不同只是更西化點
加上近年中日關係
的緊張與磨擦 
更降低日客來
港的觀光意願

2. 大陸觀光客絡繹不絕
馬路上 街道邊 餐廳裡
塞滿了來自大陸各省的
觀光人潮 好不熱鬧
各地方言 南腔北調
此起彼落 不絕於耳
這點跟日本觀光客
剛好相反
1997香港回歸後
已是中國的城市
陸客來香港
就跟到自家廚房
一樣方便
方便到家裡小孩
喝的奶粉不夠了
都可以來香港
一次買個夠
自己不買的
回家還可以幫朋友帶
就算香港有再多的奶粉
也經不起陸客
如此的買法
大陸觀光客的購買力
對香港經濟發展
肯定有卓越貢獻
但「奶粉事件」
帶來的社會負面衝擊
也為大陸與香港之間
埋下了彼此矛盾陰影

3. 香港人說國語的能力
令人寡目相看
十年前
在餐廳或賣場
我寧願說英文
一.來省事
二.來方便
三.避免錯誤
就算有人會說國語
最多是以單字回應
會錯意的機會很大
這次在香港全程
連一句英文
都沒機會說
最令我驚訝的
當我購買東西時
年輕的店員
能用完整的句子
對答如流的
回答我任何疑問
除了帶點香港腔
感覺不出
跟台灣有何差異

這是情勢使然
仰或不得不然
香港人自有一套
其適應生存法則

這位小帥哥
如果身高再高十公分
我就把照片寄給
大導演李安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香港十年之變! (1-3)

二十多年來
去香港次數屈指可數
每次最多不超過三天
活動範圍
不出中環 尖沙嘴
的shopping mall
和地鐵餐廳
離最近一次去
已有十年之久
這種蜻蜓點水
無論因公
或因私的旅程
我都不認為
個人有資格
談香港的改變
任何有形與無形
的變化
應該是在一種
長期累積下的結果
我不具備如此背景
也就無從論起
但如果
浮光掠影似的參訪
都能看出香港
表面的變化
那香港
真的是「變」了!

兒子大學畢業
從美國回台
等待服兵役的空擋
薇薇
特別安排一趟
兒子從未去過的
「香江之行」
11/14(四)~11/16(六)
我也因此沾光
順便同行
我知道
此行的目的
絕非單純
尋幽訪勝
而是背後有更令人
驚訝「陽謀」
---shopping 之旅

言多必失
話多必亡
聰明的男人
該知道
與老婆同遊香港
是磨練心性的
最佳「修行之旅」

香港的現在=過去+英國
香港的未來=現在+中國
詭譎的是
現在還滲點「台灣味兒」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兒子兵役體檢

 海峽兩岸近年來
穩定且良性的互動發展
比李登輝或陳水扁時代
動不動來個
「兩國論」或
「一邊一國」
讓台灣老百姓
心生不安的情況相比
已減低不少緊張情勢
連金馬前線
昔日的大批駐軍
都被成群的陸客
所取代
兩岸政治談判
雖尚未展開
經濟的來往
有如擋不住的潮流
已將兩岸融成一體

照此模式發展下去
未來前景應該看好
但目前現實狀況
兩岸似有原地踏步
難以為繼之勢
也許即將進入
政治談判的「深水區」
令雙方不得不
步步為營 小心為是

兩岸能從「漢賊不兩立」
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證明中國人是聰明的
接下來
這步棋該怎麼下
就看兩岸中國人
到底僅是聰明過人
還是充滿祖先的智慧
就讓我們慢慢
看下去唄!

先不論兩岸該如何談
中華民國的軍隊
反共復國的中心思想
未來又該
如何重新定位呢?
記得以前年輕
服兵役時
中華民國號稱有
六十萬大軍
現在大概約有
二十萬大軍
成年役男
服兵役的年限
從最早的三年
變成兩年
後來改為一年
2015
要改為四個月
成為募兵制
但因招募不及
已改到2017實施

中華民國軍隊的質變
是否因徵兵制度改變
而影響其對外的戰力
個人無從判斷
經驗常識顯示
量小質精
應是未來走向

兒子美國大學畢業
回台灣最主要目的
就是服兵役
但卡在兵役制度
變換之際
對未來的服役方式
並非十分清楚
不過在接到
兵役體檢通知後
我才發現
中華民國的兵源
跟我以前服役時
大大不同了

我記得
自己當兵體檢時
是在某國民小學的
大禮堂
數百位的役男
排成長長一列
陸續進入禮堂後
每個人將衣服脫去
只剩下內褲一條
分派到不同的桌前
接受醫護人員檢查

兒子此次兵役體檢
是在新北市立醫院
與一般看診民眾
同時體檢
醫院開放特別時段
供役男體檢
整個過程
只有約十個役男
哈哈
真是少到難以想像

兒子正拿著
體格檢查表
在門診間外
等待通知檢查
幾位等待體檢的役男
連衣服都不必換了
台灣實施了
五、六十年的徵兵制
是否有必要改變
尤其當前部隊
軍事訓練弊端
也連帶造成國人
對軍隊管理效率
的疑問

歐洲小國瑞士
今年九月舉辦公投
75%選民支持
保留義務兵制

瑞士年輕士兵接受訓練情形
瑞士18~34年齡男子
必須服兵役
士兵在新兵學校
接受18~21週
的基本訓練後
帶著制服和武器
回到家中
之後每兩年回到
部隊接受複訓
許多瑞士年輕人
認為服兵役
是浪費青春
「瑞士無軍隊團體」
(Group for a Switzerland Without an Army)
更認為
「徵兵制是過去戰爭所製造出來的工具」
支持者認為
現有體制才可以維持
瑞士軍隊的有效力
並可將瑞士三大群體
德語區 法語區 意大利區
團結在一起

瑞士的兵役制度做法
也許值得
中華民國政府參考
但我更欣賞
「瑞士無軍隊團體」
這句話背後
所涵的深意
「徵兵制是過去戰爭所製造出來的工具」
換個思維
永遠不發動戰爭
就不會需要徵兵
兩岸領導者
不知從中
可否體會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