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錢不夠用2」 在台連播29個月

這部電影不要說在台灣放映時間最久
就算放在全世界可能也是名列前矛
這個消息最高興的應該是
新加坡導演梁智強
沒想到台灣觀眾
對他這部片子這麼捧場
這部電影在星 馬地區聯映時
票房衝過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
至今仍是新加坡票房最高的華語片
我不確定在台灣它的最後票房記錄
但應該不會有在星 馬那樣高
「錢不夠用2」在台灣賣的DVD
改名叫「親情無價」
聽起來感覺有點質感
也比較貼近台灣觀眾的喜好習性


新加坡以前給我的感覺
除了有張華人的外貌
無論是社會制度 城市規劃 語言思維
都是比較西方的
有幾位多年前認識的新加坡朋友
年紀大約在55~60歲之間
他們甚至連華語都不會說
但看了「小孩不笨」與『「錢不夠用」電影後
又感覺年輕一代新加坡的華人
華語似乎非常流利
前幾天
看電視新聞報導
李光耀先生在其中文版新書
「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的首發會上
親自用中文發言 強調學習英文與中文的必要性
他說:
「要在新加坡生存 沒有英語會很辛苦 
沒有華語則一定會後悔莫及」
尤其在說到「後悔莫及」四個字時
以他慣有的堅定語氣
說的鏗鏘有力
李先生能適時的說出
一句合宜的中國成語
代表中文程度有一定的實力
讓我頗感驚訝
看樣子
中文在新加坡有抬頭的趨勢


台灣的電影導演喜歡
拍一些能在國外影展得獎
或年輕偶像的電影
至於
家庭倫理喜劇這類電影
似乎沒甚麼導演特別有興趣
除了大導演李安
多年前拍的一部「推手」
這部片子直到現在
我還是覺得
是我最欣賞的一部李安電影
小成本 小製作
卻能深深掌握華人觀眾心裡


從「錢不夠用2」  
在台灣連播29個月的記錄看來

梁智強導演
拿手的華人家庭倫理喜劇電影
在台灣或東南亞的華人地區
應該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放映最久  錢不夠用連播29個月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
2011.09.26 11:39 am

電影「錢不夠用2」,很多人可能連片名都沒聽過,這部影片卻是台灣電影史上,
放映時間最久的一部影片;從前年五月至今,仍在台中市萬代福戲院上映。
這部新加坡拍攝的影片,在萬代福長達廿九個月的映期,創下台灣電影院最長紀錄,到昨天已放映二五六六場,至少十三萬人次看過。何時下片?戲院老闆黃炳熙說,「要一直放到沒人來看為止」。
「錢不夠用2」的導演梁智強得知萬代福放映他的片子,時間超過兩年,十分驚訝,日前特地打電話給黃炳熙,表示十月底將來台,要專程到台中當面道謝。
黃炳熙為何如此堅持要放到沒人看為止?他說,這部描述三代親子的電影,笑中帶淚、淚裡有笑,具教育意義,「在台灣高齡化的社會裡,感覺就像我們身邊的故事」。
「錢不夠用2」雖已放映兩年多,昨天還是有廿多名觀眾趕在早上十點十分前進戲院看電影。黃炳熙說,最多時每天放映五場,最近才改為每天放映早場,七十人的座位,每天都還有四成觀眾,假日有時還客滿。
黃炳熙表示,這部片有點像台灣社會新聞翻版,母親好不容易拉拔三個孩子長大,但孩子長大後卻為了養母親推來推去。
老母親最後病倒住院要輸血,這時孫女車禍送進同家醫院,也急需輸血,但醫院只剩一袋血,在病床上看著三個孩子為她的事爭吵,老母親最後用盡力氣拔掉呼吸器,臨死還在為子孫想。
「這部片就像魔鏡一樣,提醒我們錢不是最重要的事」,黃炳熙說,很多觀眾祖孫三代一起來看,卅至五十歲的觀眾最多,有觀眾看完後對他說感觸很深。
電影放映邁入第廿九個月,黃炳熙沒打算喊停,這個月起他開放團體包場,看完後自由樂捐,包場費用捐出去。至於一般觀眾,可憑十張未開獎發票免費進場,發票蒐集後捐給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希望大家多走進電影院,看好電影」。
2011/09/26 聯合報】http://udn.com/
錢不夠用2  傳達及時行孝

【聯合報記者莊亞築/台中報導】
2011.09.26 05:06 am

寫下台灣電影放映紀錄的「錢不夠用2」,劇情感人,不少人一看再看,年輕一輩的覺得劇情搞笑,年長一點、尤其是家有失智老人的觀眾,更能感同身受。
「錢不夠用2」的演員,台灣觀眾覺得陌生,但在新國,演長子的新國演員程旭輝,前年獲亞太影展最佳男配角,演老母親的馬來西亞老牌女星黎明也入圍金馬獎女配角。
有網友形容「這是一部爆笑+賺人熱淚的電影,在戲院裡聽到有人直接哭出來」、「是怎樣,在我旁邊的人都哭了,衛生紙遞出去都不夠用」。
黃炳熙說,小時候家貧,看到這部片感觸很深,導演用詼諧、幽默方式,傳達行孝要及時。
有網友發現萬代福戲院連續放映兩年多還沒下檔,大力宣傳,「老闆有夠堅持太佩服了」「上映這麼久,真的有推廣到電影」。
台中市民王壬寓外公失智住進安養中心,他說這部電影看了十幾次,不但推薦給親朋好友,特地買了DVD,「沒空進電影院的,我就借他們DVD!」
王壬寓說,片中老媽媽最後因失智,在病床上看著三個孩子為她的事爭吵,最後用盡力氣把呼吸管拔掉,臨死還在為子孫著想,「看到這幕真的讓我淚流滿面,好難過,很捨不得片中的老媽媽。」
看過兩次的高中生許育儒說,片中剛開始的新加坡式英語很好笑,看到最後感觸很深,「真的應該好好孝順父母」;大學生陳正哲也為最後老媽媽犧牲自己的劇情感動,「讓我反思孝順要及時」。
2011/09/26 聯合報】http://udn.com/
錢不夠用在星國創最高票房


【聯合報莊亞築
2011.09.26 05:06 am

「錢不夠用2」在星馬地區聯映時票房衝過台幣一億四千萬元,至今仍是新加坡票房最高的華語片。前年五月在台上映,至今全台只有台中萬代福戲院仍在放映。
這部反映新加坡社會民情的寫實劇,描述在中等階級家庭長大的楊家三兄弟,成家後代表三個不同收入、階級的人,三兄弟因理財不當有經濟困難,疏於照顧年邁母親,最後甚至還要回頭靠母親資助。
三兄弟生活富裕時,物質上對母親很慷慨,但對母親的關懷卻少得可憐,諷刺人情冷暖,傳達行善要及時觀念。
2011/09/26 聯合報】http://udn.com/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辛亥百年 新加坡掀慶祝熱


1906 年孫文與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部分會員等合照。 (翻攝自維基百科)


每年的十月十日
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
西元1911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 建立民國
到今2011年
剛好滿百年歷史


新加坡是除了台灣和中國大陸之外
唯一有慶祝辛亥百年紀念的國家
連商場都舉辦國父當年的相關展示
頗令人訝異
三個華人地區雖有慶祝活動
意義卻各不相同

對中華民國來說
辛亥革命 推翻滿清 建立民國
成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合國「中華民國」
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的開始
自然要大張旗鼓的慶祝一番
一來要向中國大陸
表明中華民國的正當性
尤其是在國父孫中山先生
一手所創建的中國國民黨
所完成的歷史使命
二來要向民進黨
強調中華民國的主體性
唯有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
在兩岸關係中
才能擁有有政治空間
和未來的執政實力

對中國大陸來說
孫中山先生
是中華民國的國父
紀念辛亥百年
對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表達敬意
自然是對中華民國的一種善意表達
對兩岸關係未來只有加分效果

對新加坡來說
紀念辛亥百年
除了讓新加坡年輕一代
瞭解百年前新加坡華人
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貢獻
更有提醒兩岸
尤其是台灣
不要忘了中華民國建國百年
新加坡華人的流血流汗 出錢出力
才有中華民國建立百年的今天
即使兩岸關係現在能夠和平發展
1993年在新加坡
兩岸第一次的公開正式接觸『辜汪會談』
新加坡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加坡是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的地方
自然跟其華人背景有相當關係
但李光耀先生對兩岸保持對等距離的智慧
令人敬佩!


辛亥百年 新加坡掀慶祝熱
時間:2011/9/28 14:20
撰稿‧編輯:何宗龍   新聞引據: 中央社



辛亥革命100年,新加坡也掀起慶祝熱潮,星國國家文物局及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合作,在熱鬧的購物商場推出展覽。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年,新加坡也掀起慶祝熱潮,除在熱鬧的購物商場內可以看到相關展示,國父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也已翻修完成,近期將重新開放。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隨後推翻清朝帝制,成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除了中華民國今年熱烈慶祝建國百年外,在南洋,當年也有許多華僑志士資助革命,孫中山還曾8次到過新加坡,並曾入住「晚晴園」(現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因此新加坡也非常重視辛亥百年。

  最近在新加坡市中心熱鬧的購物商場裡,由國家文物局及晚晴園共同策劃推出辛亥百年展,讓民眾能就近接近歷史;除此之外,晚晴園經過翻修,預訂在10月8日重新開放,讓更多人了解南洋華僑當年的愛國情懷。

  有關新加坡許多年輕志士當年熱血激昂、南洋華僑參與辛亥革命的歷史過去並未被特別強調,要如何重新述說這段過往,讓許多人對重新開放的晚晴園持高度期待。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誰說中國人沒教養!

這位來自北京的大哥的『中國式幽默』
是值得咱們學習的好榜樣

自由行看台灣微網誌-誰說中國人沒教養

  • 2011-09-26
  •  
  • 旺報
  •  
  • 【本報訊】

    @劉亞東:101大樓也不過如此。乍一看,台北的市容甚至比不上大陸一些較好的省城。但仔細觀察便發現,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及民眾素質等方面,這裡至少要比大陸先進30年。台北許多巷子雖然老舊,但沒有那種「黏鞋底」的餐館,大都顯得精緻、有品味。馬路上垃圾桶很少,但看不到垃圾或痰跡。誰敢說中國人沒教養!(9月23日 22:59 來自北京)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大陸成了 陌生人社會」

前一篇
『一個聞的到『人味兒』的城市---台北!』
也許能給此種現象一個答案


處處提防 『大陸成了 陌生人社會」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
2011.09.23 04:37 am

大陸社會發展快速,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卻不復以往。人民日報昨以專論分析,互不信任增加了社會運作的成本,同時也讓人的情緒變得負面;說白一點,這種必須處處提防的日常生活,顯示中國大陸已成為「陌生人社會」。
陌生人社會有什麼特點?就是一方面對別人高度提防,另一方面又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責怪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親朋好友,遇到事情「少出頭」。追究原因,正是彼此已失去基本的信任感,習慣用戒備的態度面對陌生人。
最近大陸各地出現多起「老人跌倒卻沒人敢扶」的案例,路過的行人深怕老人將跌倒的過錯,強加在自己身上,要求醫藥賠償;更糟的是,受傷的長者如有三長兩短,家屬恐怕一口咬定行人是肇事元兇,屆時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這種老是以懷疑心態面對陌生人的自然反應,可能從大陸幼兒園教育就有跡可循;親切的大姐姐時常告誡幼童「不要接近陌生人」以及「不要隨便開門」。另外,在家中就叮囑長者:「陌生的電話號碼不要接」「買東西也不要聽陌生人的推薦」。
走在路上,銀行門口就擺著偌大的提示牌:「不轉帳給陌生帳戶」;回到社區,警務站也貼著巨型海報:「陌生人搭訕,別輕易理睬」,好像處處在提醒民眾,身邊盡是令人不安的陌生人。
文章說,隨著都市化程度提升,截至去年底,大陸常住人口超過五百萬人的城市已有廿多個;其中,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更高達兩千多萬人。許多人會本能地將必須相處的陌生人變成熟人,表面上是「熟人好辦事」,內在因素卻是「只信得過熟人」,而對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大多選擇不信;因此面對陌生人的求助,心裡總有嘀咕,「不會是陷阱吧?」,擔心幫了別人卻被反咬一口,實在得不償失。
2011/09/23 聯合報】http://udn.com/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一個聞的到『人味兒』的城市---台北!

前面三篇轉載自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章
如果在十五年前
是不可能出現的
因為台北當時根本不具備
吸引海外觀光的條件
政治紛擾 人心浮動 交通混亂
機車橫行 污染嚴重 街道髒亂
移民公司廣告隨處可見
移民說明會更是場場爆滿
似乎沒多少人認為台灣這片土地
有何值得留戀之處


十五年後的今天
政黨已二次輪替 藍綠爭執仍在
但兩岸和平發展 人心不再浮動
台北捷運的開通 讓交通不再擁擠 空氣不再污染
內河的整治成功 讓大批魚群重返淡水河
 文創事業的興起 讓人們對文化事物產生更多關注
台灣的美食與人民的敦厚熱情
更成為吸引觀光客的主要因素


交通部觀光局資料顯示
2010年 1月~10月
來台旅客最大客源市場的前五名  分別是
中國大陸  日本  港澳  美國 與馬來西亞
成長率最高的是馬來西亞(83.69%)
中國大陸居次(75.42%)
新加坡第四(25.36%)
2011年 1月~6月
較去年同期成長4.51%達285萬人次
其中以中國大陸旅客83萬人居冠
成長率以韓國18%
與新加坡的15.8%最多
就算以國際的眼光來看
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World Economic Forum)
於2011年3月所發佈全球觀光競爭力指數
台灣國際觀光競爭力自上是2009年
評比的第43名進步到37名
排名上升6名
從上述的資料
可以看出台灣在觀光上
的確有其應有的潛力
而且對華人旅客
有非常高的吸引力
先不談
大陸與台灣的兩岸特殊淵源
所造成的嚮往感
新加坡與東南亞的旅客
每年來台觀光的成長率是非常驚人的
而台灣近年改變的新貌
可能剛好又是這些華人地區所缺乏的


人文的內涵 與 自由的風氣


人文的內涵
台北捷運的通車
應是改變台北風貌的主要關鍵點
台北最早的中運量捷運木柵線
於民國85年(1996)通車
隔年民國86年(1997)淡水捷運通車
此線屬於重運量捷運系統
正式開啟了台北在交通與生活上的重大改變
捷運系統與接駁公車的完整搭配
使得市民通勤時間縮短 交通擁擠狀況改善
接駁公車的便利 電子系統的建立 冷氣公車的舒適
與公車服務的提昇
讓市民對搭成大眾運輸系統
不再是惡夢一場
反而是進入市區與通勤的
最佳交通工具選擇
搭乘捷運時
所有旅客遵守
先下後上 魚貫而入
電梯靠右 輕聲細語
與博愛座的讓坐傳統
讓台北的捷運文化
展現出台北人從容不迫的生活方式

自由的風氣
政黨的輪替 打破了一黨專政
人民不再有白色恐怖
對社會與政府的批判
是人民的一種權利
而這些不同聲音與意見的表達
讓社會更趨開放與政府政策的更加公開透明化
台灣的電視連續劇 電影文化 與文藝創作
在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擾下 能夠蓬勃發展
尤以流行音樂的創作 更在華人世界引領風潮
此種現象 最後產生的結果就是
人民更加自信
社會更趨成熟
政府相對負責

歐美知名英文生活時尚雜誌「Monocle
在一篇有關台灣的報導中
稱台北是「全球最被低估的首都」

此稱謂不無道理
台北的城市規劃
沒有新加坡來的現代
台北的機場管理
沒有香港機場來的有效率
台北的外觀形象
沒有上海來的光鮮亮麗

但一個平凡的老百姓在大都市中
最基本的需求應該就是
生活的輕鬆 愉快 又自在
台北正是能提供這樣環境的一個城市


有一次
我坐公車 準備下車刷『悠遊卡』時

發覺儲值已用完 但身上又無零錢

正愁該如何跟公車司機解釋時

我身後兩位同時要下車的乘客

不約而同的

用自己的『悠遊卡』立即幫我解圍

這種對人的信任與尊重
才是台北的最大魅力所在


台北是一個聞得到
有『人味兒』的城市!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台北 左人文右煙火(3-3)

陳穎: 左人文右煙火
2011-09-18
陳穎
新加坡『聯合早報』轉載
學人視角
  初秋的台北街頭,時不時來一陣雨,消散了暑熱,地面更加干淨、清爽。沒有任何計劃,隨意走入一條小巷,立刻墜入濃濃的市井味:冒著熱氣的蚵仔煎、蔥油餅,以及掛著、排列著的各式滷味,逗引著你不知該選擇哪一攤。再轉個彎,或許就是一家小書店、一個精緻的咖啡館或者創意手工店,供三兩友人閒聊、看書、把玩。
  這是台北生活的尋常一景,市井煙火氣和人文氣相鄰而居,各得其所,又相為互動。朋友聽說我又到台北,打趣道你還真喜歡台北!我想想還真是,即便三兩日的盤桓也好。這是個可以去了又去的地方,只因每次,都能在這裡得到恰好的滿足,給人視覺的觸動、味蕾的激活,同時又總能遇上精神的盛宴,所以足夠自在。
  台北的街面上,斑斑駁駁老舊的房子不少,小街小巷彎彎繞繞的,街邊攤也顯得有些凌亂,沒那麼有設計感。然而,街市裡的人,皆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坦然,面上的表情透出殷實。外來客如果願意接受這一切,那就再舒服沒有了。即使什麼也不買只是問個路,他們照樣熱心地答复你,沒有不來光顧生意還來問什麼的小氣和不耐煩,照舊溫和地回答,不知道的話也坦白告訴你,指點你再問問別家。
  華燈時分,去到不遠處的師大夜市,則是另一番熱氣喧騰、生機勃勃。這裡總是有平價的好料,一攤攤相連,創制著沿襲自古早或又添加新點子的美味。看明亮的燈火下老闆娘忙而不亂的手勢,簡直是一場美的表演。她一邊攪動著三個熱鍋裡的滷料,純熟精準,一邊落力而自然地吆喝著,間或微笑著喝口水,顯見得對一二十人的長長隊列司空見慣。
  隔天跑去台大,紅磚老房子和棕櫚大道還是一樣美麗,迎面走來或騎單車的年輕人,夾雜著一把柔美的促銷麵包香的女聲,是會讓人微笑欣喜的。轉進台大外羅斯福路的小巷弄,有一家咖啡館挪威的森林,木質桌椅,溫溫厚厚的,沿牆錯落貼著有做舊感的大大小小電影海報。來一杯原味咖啡,靜靜地喝兩口,看看牆,聽聽音樂,看幾頁書,把室外的人聲、車聲隔絕開來,任時間緩緩流走。再走幾步是家二手書店。不大的門面,有的在二樓,安靜地守著,生意不見得好,卻依稀有一種地老天荒的相依相守。
  這就是大學坐落市區的好處之一,以無與倫比的活力投入市聲,提供了激發當下與未來藝文的土壤。青春活力與街巷人氣相聞,毫不隔絕,一如自家後院般的親切、自然。而誠品則是去台北必報到的一站。幾天內我在不同的時間去了不同地方的誠品,無一例外的是,書多,人多,站著或席地而坐翻看,如果時間夠的話,盡可以渾忘了是上午還是整個晚上,反正24小時都開著。白晝與黑夜,安靜的書店和熱騰騰的夜市,選擇足夠多。
  朋友餐敘的晚上,很自然地帶到政治話題,大家七嘴八舌開著政治人物的玩笑,提出各式各樣的選戰搭配方案,一眼就能辨別出他們之間的政見差異。顯然,這裡並非那般和諧美好,同樣問題叢生,同樣充斥著殘酷的生活真相。然而,煙火氣終究紮實而豐裕,給了文藝片多少清新小資的題材,也是醞釀青春暴力的激情所在。
  有時,台北的豐富多元常給人一種又愛又恨的糾結之情:愛它的市民小吃,討厭機車廢氣;愛它的自由氣息,討厭它的政治亂象。然而,到台北生活數日,和在電視裡、報紙看到她的時候,到底是有差別的。也因此,台北在我的認知裡有了左人文右煙火的意味。生活的壓力和艱難無處不在,它絕不完美,但卻是人們紮紮實實、辛苦存活的都市叢林。心平氣和地看待它,接受它,紮實生活的市井煙火之間,帶來巨大的張力,而諸多人文、創意的動力,即來源於此。
這是一個不讓人產生疏離感的城市。民間的自由、溫和就是最大的力量。當然,外人如我,帶著一點距離去看很市井的台北的一面,無關政治鬧劇和媒體炒作,普通人過日子的台北,就是這麼溫溫和和又貼心貼肺。而現實蒸騰的煙火氣,就是當下和未來人文現場的豐沛之泉,讓人沉浸,引人探索。
  如焦桐所寫《台灣味道》,在《自序》裡說道:最能代表台灣特色的,莫非風味小吃。書中推崇庶民美食的老滋味,描摹普通街頭小吃細緻入微,情趣盎然,直接把市井煙火氣提升到了歷史、文學和文化的層面。這是台北的細微妙處,一碗牛肉麵也要吃出文化的內涵,一個個文創園區接踵設立,即是將生活細節、市井之氣咀嚼出耐人尋味。
  誠品敦南店的電梯的廣告上是這樣一行字:生活就像是張藏寶圖,我們一起尋找美好的幸福。一次次走過台北的幽靜巷弄,樸實的笑,謙和的言語,我在這個藏美於民的地方,遇見了市井與人文的自然相偕,不在別處,就在每一個平常角落。
 (作者為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生)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的服務(2-3)

台灣的服務
2011-06-27
郭亮
新加坡『聯合早報』轉載
四合院
  如果說台灣的服務是服務的話,那麼,新加坡就是服務了。服務不是沒服務,甚至相比之下還不能算差的服務,但是和相比,就顯得呆板、機械,微笑但不親切,可以做到有求必應,但絕不會替顧客多想一些,多做一些。
(作者是新傳媒藝人,1994年來新,現為新加坡公民)

  台灣的服務
到過台灣的朋友,都知道台灣的服務水平是很高,那種周到、熱情和體貼,是其他地方很難比得過的。上星期到台灣錄製節目,這也是我第五次到台灣了。和許多發展中的地區一樣,台灣近年來發展迅速,每次到台北,無論食、住、行還是購物,總有些新奇的體驗,然而,台灣的優質服務卻是幾年不變,自始至終讓人舒服地享受著。
  都說台灣服務好,到底好在哪裡?這次我特意觀察了一下,算是滿足下好奇心吧,人一旦好奇,那就總能看到點不一樣的東西了。
  對於服務業來說,親切有禮,微笑待客只是基本,離優質遠遠不夠,而台灣的服務業之所以優質,至少有幾個方面有別於其他。
  首先是貼心周到。乘坐檯灣航空公司的飛機,從乘客登機到全部坐定,歡迎你”“謝謝”“對不起”“麻煩你了等等禮貌用語便不絕於耳,加上台灣女性特殊的國語發音,真是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那天我碰巧坐在緊急艙口位,邊上有位老婦懷裡抱著手提包,空姐看到便說,不好意思,阿姨,我先將您的包和我的包放在一起,等飛機飛穩了,才給你,可以嗎?解決了問題,又讓人放心。等到用餐的時候,空服人員會對每一位客人說上一句,小心燙哦,略略拖長和稍稍上揚的尾音,甚至有些像是家中長輩對小孩的關心。同機的乘客,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滿足於如此的照顧,這就是貼心。
注重顧客的感受
  另外台灣的服務業者很注重顧客的感受。我住的酒店對面,有一家賣紅茶的小店,各種口味的紅茶,根據顧客的喜好,現泡裝瓶。因為生意紅火,店里三個年輕人非常忙碌,然而他們是手不停,口不停的,一邊算錢下單,一邊泡茶裝瓶,嘴裡還不時的和客人打著招呼。顧客手上拿著號碼牌,輪到誰,他們不是僅僅叫號碼,而是叫幾號來賓,這來賓兩字一加,自然就多了份尊重。遞上冰紅茶後,又必得加上句,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同時還細心的擦掉瓶子外面的水滴。小小的動作,簡單的一個稱呼,卻能為服務加分不少。
  台灣的服務業者會在職責範圍內,給予附加的服務。在台灣買衣服,營業員跑前跑後,滿足我的需要,自然不在話下,生意做成之後,她會主動問我要不要退稅,沒有人會拒絕這樣的事吧,其實,客人一旦要求退稅,對營業員來說是增加工作量的,她需要清楚完整的填寫購物單,然後再要蓋章,並詳細告訴客人接下來到幾樓辦什麼手續等等。可是主動問和等客人問,對於服務來說就有天壤之別了。
  我們攝製組在台灣聘請了一位錄音師,在現場除了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以外,不需要收音的時候,常常會主動地幫忙幹些雜務,搬器材、架燈管,甚至幫忙維持現場秩序。這樣的情形在其他地方是很難遇到的,所謂各司其職嘛,而對於台灣工作人員來說,很平常,這是服務的一部分。
  如果說台灣的服務是服務的話,那麼,新加坡就是服務了。服務不是沒服務,甚至相比之下還不能算差的服務,但是和相比,就顯得呆板、機械,微笑但不親切,可以做到有求必應,但絕不會替顧客多想一些,多做一些。禮貌用語十年如一日,吝於言詞,說到底還是沒把顧客放在心上。
  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現代社會服務就像空氣一樣,人人都避無可避,不可或缺。優質的服務可以溫暖人心,顧客享受的同時,又會給予專業的尊重,或許這也是人與人相處的另一種美好吧。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新加坡可以向台北市學習什麼?(1-3)

最近看了幾篇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讀者投書
是來台灣觀光的新加坡旅客
回到新加坡後
所發表的一些感想
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在此跟大家一起分享
看完這三篇之後
我會提出我的看法

新加坡可以向台北市學習什麼?
2011-01-26

李承璋

新加坡『聯合早報』轉載

獅城脈搏
  去年12月中旬,正值初冬時節,我到台灣走訪五天。 這次的行程跟以往不一樣,跟民眾作近距離的接觸,雖然只有短短五天,卻留下極其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可以說這是一次震盪心靈之旅,我的行程集中在台北,幾乎踏遍整個台北。
  我無意將台北和新加坡作對比,但不得不這樣做,通過對比,我們才能發現兩個城市之間的差異,這個差異除了經濟的考量,主要表現在人文環境方面。 台灣領導人要向新加坡學習的是城市建設和治國作風,新加坡要向台灣學習的是什麼呢?
  從交通工具談起吧。 以前常聽人說,台北的交通亂糟糟,可這回親眼所見,並非如此,交通狀況相當的流暢,這也許是很表面的現象,不足以說明整個問題,但很明顯的,現代城市亂七八糟的交通情況並未成為這個城市的特徵,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察。
還是讓我們把鏡頭轉到捷運站。
  在新加坡,很多地鐵站都是一片人潮,匆匆的忙亂的腳步,甚至有點奔赴戰場的樣子,把城市人的腦神經繃得緊緊,在車廂門即將關上的瞬間,仍有人像戰車一樣撲過去。 門外兩側畫上黃線的地方,有些人可以自動排隊,有些人卻不守規矩,霸住中間的位置,以便第一時間衝入車廂。 門打開的時候,你可以想像那種混亂的局面,未等裡面的人出來,那些插隊的或排在前面的人已迫不及待的硬擠入車廂,這是我們地鐵文化的一個最顯著的特色,很少人能耐著性子等待,哪怕只是短短的幾秒鐘,心理還是愛拼才會贏的生存狀態。 我們這個城市的緊張狀態,在這些人身上嗅得出來。
台灣捷運沒人敢霸住博愛座
  在台北捷運站,我看不到這種你推我擠的現象,大家都很守秩序,沒有人逾越畫上白線的隊列。 車廂門一開,也沒有人爭先恐後的衝進去,搶位子。 車廂裡有個博愛座,奇怪的是,總是空著的,沒人霸住這個位子,偶爾有人不小心坐上去,周圍的人都會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她),最後他(她)也不好意思的站起,這在新加坡是罕見的,該讓給最需要的人坐的位子總是被不需要的人霸住,而且神態自若,不管在你面前站著的是老人家還是孕婦。 車廂裡很少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也很少人用大嗓門高談闊論,或不住的把玩手機,更看不到年輕情侶卿卿我我的親熱鏡頭,同樣的,這些現像在新加坡是難以想像的,車廂裡的吵鬧比巴剎還吵鬧,耳根沒有一刻可以安靜。
  從車廂裡湧出來的搭客,通常都會在電動扶梯處亂成一團,人與人之間似乎沒有任何的空隙,這又是現代緊張生活的節奏所造成的。 但在台北,人們很自發自動地一個接一個排好隊踏上電動扶梯,而且全部站到右側(我們是左側),讓出一條通道,很少見到有人堵在通道。 這種情形在新加坡也是少見的,朋友、同學、親人、情侶,相識的不相識的肩並肩站在一起,阻擋了後面的人。
再說公車(巴士)服務。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從烏來山區搭乘公車到台北這段大約一個鐘頭半的車程,司機看來是個40多歲的中年人,相貌普通,可他的服務態度卻是一流的。 由於下雨,車廂濕滑,每當有搭客上車,他總會提醒:下雨天,路滑,請走好。 態度是誠懇的,看不出是討好搭客,而搭客也總是禮貌的回應一聲謝謝 到下一個站,司機通過廣播:“××站到了,下車的搭客請注意,路上走好。搭客也會跟他說一聲謝謝,有者還說:辛苦您了。聽到這樣的對白,心裡是多麼的溫馨。 一位50來歲的搭客大概忘了上下車要觸卡(優游卡),站在後門等門開,司機告訴她:那邊是不能下車的,請到前面來觸卡。她恍然大悟,走到司機旁邊的閱卡器,掏出卡來輕輕一觸,回頭又對整車的搭客說:對不起,我忘了,耽誤了大家的時間。沒有人笑她,指責她,在她下車之際,司機說:外面下雨,別忘了開傘,走好。一聲發自肺腑的謝謝,令人熱淚盈眶。
不耐煩的新加坡巴士司機  
有一次,我在公車站等車,一輛公車來了,我向司機詢問去101商貿大廈的路線,他很有耐心且禮貌地回答我:這輛公車沒經過101,你必須走到××街,搭乘××號,大概五個站就到了。可是我不懂××街在哪兒? 他隨即撕下一張紙,在紙上畫了個簡略圖,說:從這往這邊走,到了這兒拐彎……”我偷偷瞥了一眼滿車的搭客,沒有人露出不耐煩的神色,我的心頓時踏實了。
  我想,這種耐性和舒坦,不是一朝一夕就培養出來的,這是整個社會文化所凝聚起來的,特別是在普通人的身上,看得更明顯。
  回來自己的家鄉,幾天后搭了一輛巴士,巴士停站,上來一位60多歲滿頭白髮的婦女。 她向司機詢問路線,談了幾分鐘,仍不得要領,這時司機很不耐煩的吼道:你下車,別再囉嗦,我要開車!
  天哪! 如果不是親耳聽到,我還以為是某部電視劇的對白。 他做的是服務性的行業,顧客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怎能如此粗暴無禮? 何況對方是一位老太婆,她只不過想問路。 只見那位婦女愣了一下,倒也沒說什麼,帶著一種委屈的眼神默默下車。 司機一邊把車開走一邊喃喃自語:笨得要命,去坐德士啦……”
  跟台北的司機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別。 為什麼人家能,我們不能?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從底層得來的這些印象,足以涵蓋整個社會的內涵。 我們的經濟建設無論多麼好,精神文化方面的貧瘠、可笑和膚淺,實在令人失望。 我們要邁向一個優雅的充滿文化氣息的社會,無異是天方夜譚。 不妨建議我們的交通業者,包括地鐵職員、巴士司機、德士司機到台北去觀摩學習,學學別人能的部分,摒棄我們不能的部分。
作者是本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