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兒時記憶中的永康街!(1)

台北的「巷弄文化」
在一些文人雅士的炒作之下
加上台北市政府的順水推舟
「永康街」儼然已成為最佳代表作
永康街濃厚的人文氣息
與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有關
日據時代
是日本文官宿舍的集中地
隨後國民黨來台
又成為全中國大陸
大江南北飽學之士
學者與教授
政府官員的居住地
周邊學風鼎盛
圍繞著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
公共服務設施的便利
數十年人文薈粹的累積
造就了永康街現在的風貌

小時候
每逢過年過節
爸媽就會帶我去
位於台北市信義路二段
的姥姥家玩
姥姥常常為了打發我和小舅舅們
一堆子小鬼在家為非做亂
就給我們錢去「寶宮戲院」看電影
「寶宮戲院」位於
金山南路和信義路口
永康街就在「寶宮戲院」的後巷內
我跟小舅舅們看完電影後
就會順著永康街巷內玩耍
那時的永康街不像現在店家林立
整條街都是日本式的平房
就像日本卡通「小叮噹」中
住家巷中景象
我們最大的樂趣
就是在過年期間
手中拿著剛買來的「水鴛鴦」
沿著永康街巷內遊走
然後將「水鴛鴦」點燃
選擇好目標
順手丟在沿路住家的信箱中
那時的信箱是一個正方型木盒
內面上方是木板
下方是玻璃可以看到信件內容
只要將玻璃面板往上推起
就可以拿出信件
我們躲在離選擇標的
約十步之遙
等聽到「水鴛鴦」爆炸聲響後
接著就是信箱玻璃碎片震破聲
最後聽到拉門聲
主人出來一陣破口大罵
聲音愈大
我們愈興奮
剎時間
小鬼們分散拔腿狂奔
還好那時手腳快
否則被逮到的話
回家少不了一頓皮肉之苦

那種感覺
有點像是在電視上看
二次大戰硫磺島戰役記錄片中
美軍拿著手榴彈
往日軍碉堡丟去
看到爆炸後的一種興奮感
這大概是永康街的歷史中
最不人文的一段記憶吧!


最近跟薇薇去了趟永康街
品嚐久未吃的牛肉麵
「永康牛肉麵」
到目前為止
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牛肉麵
就像「龍門客棧」
永遠是中國武俠片的經典
很難再有超過的!

永康街跟上次來時
似乎又不一樣了
各式店面增加許多
商街範圍也更加延伸
唯一不變的
濃濃的人文氣息
始終還在

「永康牛肉麵」
四盤必點經典小菜
黑豆干 小魚花生 茄子 泡菜

所有小菜的集中展示櫥窗
餐廳內部
頗有現代版「龍門客棧」的味道
俠女正準備大快朵頤
吃不爽的話
筷子一射可射穿腦門
「龍門客棧」式的擺盤
吃起來真有擁古抱今之感
半筋半肉 味道十足
吃完後有種想衝出
餐廳外
與明朝東廠太監曹少欽
決一死戰
看電影還是不能太入戲
否則像《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美國首映會所發生的槍擊案
就太駭人聽聞了!
吃完清燉半筋半肉
比較能回歸正常人生
永康街多了許多新店家
以前沒見過有這家店
永康街地標「冰館」
風風雨雨 終於落幕
俗話說:
「貧賤夫妻百事哀」
「冰館」經營有成之後
老闆夫妻卻因「小三」之故
反目成仇 離婚收場
最後搞到事業轉讓
辛苦打下的江山
拱手讓人
所以應該加個下聯
「貧賤夫妻百事哀」
「富貴人生忌小三」
這個畫面該怎麼說呢
感覺「龍門客棧」裡
上官靈鳳飾演的朱輝
出現在現代的永康街上
   
賣生煎包的「高記」
能賣出這樣一棟大樓
還真不簡單
再也不必
走那窄小的樓梯上二樓
這絕對不僅僅是
蓋棟漂亮動人的大樓
那麼簡單
而是經營者的心態改變
與現代行銷手法的運用
才能呈現出的外觀成果
這張照片讓我想起
二十八年前
第一次去日本東京時
總感覺東京的馬路上
乾乾淨淨塵土不染
街頭上的計程車
部部明亮有如新車一般
只是這個景緻
不再是東京
而是台北永康街
更令人驚訝的
就在街口
正是捷運信義線的施工區域
卻能保持如此乾淨的街道路面
台北的軟實力
可見一般
我的印象中
小時候信義路二段
並沒有「鼎泰豐」
到是有家「鼎泰豐油行」
其實就是「鼎泰豐」的前身
後來因市場競爭關係
收了油行改賣小籠包
逐漸發展成目前跨國性連鎖餐飲
永康公園旁
精緻的陶瓷專賣小店
獨特別緻的陶瓷門牌
陶瓷小店旁邊
隔出半間
成為饒富風情的小咖啡廳
咖啡廳小窗外的植物花卉
貓咪的專賣店
老闆的創意令人欽佩
光看這些小店賣的東西
大概就可以知道
周遭居民的生活水平
台灣料理
傳統上來說
從來沒有在正統飲食業
佔有一席之地
但看這家台灣料理小店
無論從店招 裝潢 菜單質感
似乎已打出一條康莊大道
這家小餐廳
給我最『永康街』人文的感覺
門口停了些破舊老式的腳踏車
這種款式
就是我小時在信義路二段
姥姥家騎的一模一樣
如果換成是「捷安特」
味道就盡失了
這家「喫飯食堂」
如果能成為永康街的「深夜食堂」
真不知該有多好阿!
台灣有沒有可能
將「永康街現象」擴而大之
換句話說
台灣未來要追求的
不是盲目的持續經濟成長
不是「別人能 為何台灣不能」
的自卑心態
而是把「永康街現象」
當做是一種產業
讓台灣潛在的人文特質
充分發揮在她最在行的部份
跟自己競爭
才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業!


1 則留言:

Wei Wei 提到...

唸書時參加英文演講比賽, 認識了許多來自各大專院校頂尖的英文演講高手, 大家暑假一起在東吳大學集訓. 那時我還是個住在桃園的小土包子, 那時一位同學, 家就在永康公園旁, 而且是獨棟的日本房子, 我們在那兒度過了許多瘋狂玩樂的時光, 也讓我這從桃園鄉下來的土包子, 第一次認識了永康街的各種面相.

一個城市 有沒有文化底蘊, 不是看建築多新穎, 名牌店有多少家, 而是有多少條像永康街這種小巷弄, 小街道, 旁邊經營著各具特色的獨立店家, 賣著理想, 也分享著理念與堅持.

去年之前, 我也曾頻繁的出沒在永康公園旁的4F烹飪教室, 勤快的學習各國料理, 可惜現在工作日益忙碌, 學習也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