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淡水的『新古蹟』---殼牌倉庫

淡水最近又開放一處『古蹟』
《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淡水殼牌倉庫)》
新北市的市定古蹟有一半都在淡水
可見淡水雖小 在人文歷史的定位
卻舉足輕重
倉庫地點位在淡水捷運左側 
往台北方向 鼻頭街二十二號
Shell 石油很多人都聽過
淡水殼牌倉庫 (Shell Oil)
可能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清咸豐年間
清廷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
開放『滬尾』成為通商口岸
淡水港設關徵稅後 洋行林立
當時以茶葉 媒 樟腦為出口大宗
沿河岸分佈的五大洋行
寶順 德記 水陸 合記 怡記
幾乎壟斷整個茶葉出口
早年嘉士洋行也是以茶葉外銷聞名
並選在『鼻仔頭』蓋設倉庫
殼牌公司創辦人馬可仕薩姆爾(Marcus Samuel)兄弟
公司主要引進媒油外銷遠東地區
1897年買下嘉士洋行為其遠東地區貿易據點
並於倉庫內增設油槽
淡水殼牌倉庫因汽油與媒油所形成的濃厚油臭味
淡水居民又以『臭油棧』來稱呼之

殼牌倉庫的經營歷經
清朝的興盛
日本的徵收
美軍的轟炸
此後逐漸沒落 只做備用倉儲用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
因產權問題與
殼牌倉庫母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纏訟數十年
2000年經台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才告一斷落
政府編列預算重新整修
2011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

 這塊浮雕上刻的是
古蹟修復歷史斷代史與保存準則
最左邊三角形狀內為英文說明
非常具有創意的設計 突破傳統
與整體環境頗能融合一致
很顯然的
這鐵鑄的浮雕材質
是來自倉庫大門的概念
殼牌倉庫共有四座大倉庫 三座小建築物
此為C棟 原為潤滑油存放倉庫
紅磚走道與周遭的樹木
給人一種詳和寧靜之感
 西式的磚牆與鐵窗
窗簷採閩南扁平方磚式設計
中西合併 外觀獨特
 C棟倉庫左側
窗戶較右側大許多
我真的有點懷疑
原始倉庫外觀
會有現在這麼獨特美麗
由內部往外看之景氣
窗下的長椅
是瓦楞紙做的
看起來挺自然環保的
C棟倉庫後方
有一小型簡單舞台
可供辦活動使用
 汽油桶改裝的座椅
D棟倉庫最靠近淡水河
原為存放輕質汽油處
觀賞淡水夕陽美景的絕佳點
前方河堤為新闢建的金色水岸
倉庫內展示殼牌廣告招牌
過去殼牌倉庫內的一些設施
這台加油機聽說還是
殼牌台灣分公司送的
此棟建築原為鍋爐間
現改為洗手間與育嬰室
男性洗手間古樸的內部
配上現代的設備
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古今交錯 歷史重現
讓鏡中人恍如回到時光隧道
福建惠安的攏石排水溝
很少見到
踩起來非常扎實
倉庫間的人行木棧道
原為增加水壓的幇浦間
地面滿佈軌道枕木
為便於載運倉庫內油品
有一連結淡水線火車支線(亞細亞線)
此為倉庫內專屬火車月台
右為儲油槽之基座
 油品由此運至淡水車站
再運往各地銷售
軌道與台車古蹟修復後
都按原貌重現
軌道轉轍器
對我再熟悉不過
父親前服務於台灣鐵路管理局
從小就住在火車站附近
天天與火車為伍
當時蒸汽火車的鳴笛聲
震耳欲聾
車輪起動時的轟隆轟隆聲
逐漸由小變大 由弱變強
火車司機員們光著膀子
用鏟子一鏟一鏟的
把煤炭往鍋爐裡送
當我通過路橋時
如果剛好有火車經過
蒸汽與黑煤
一股腦的往橋上噴出
接下來
自己的臉就會像包青天一樣
這些情景
透過這支轉轍器
讓過往的記憶歷歷在目
 這是當時的儲油槽
二戰時被美軍炸毀
目前只剩基座
  倉庫內處處可見大樹圍繞 古木參天
 很難感覺這是個倉庫所在地
更像是個植物園
 由此支線往前去
即可達淡水車站
目前前方以牆圍堵住
   這看起來會不會有點熟悉
但這不是在泰國
而是在殼牌倉庫旁邊的水上人家
不確定裡面是否還有住人
但似乎有些私人物品位於屋內
很難想像台灣還有這樣的生活方式
 這位老先生從我進入倉庫內參觀
到我離開時
他一直站在這個觀景台上
拿著相機拍照
似乎淡水的河岸風光
比殼牌倉庫更能吸引他



1 則留言:

wei wei 提到...

我回來後你再帶我跟栗子一起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