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KANO》的背後意義! (1-2)

上個月
薇薇有幾位從
日本東京總部
派來台灣出差
的日本籍同事
還沒到之前
就已經先行要求
是否可安排
前去看一場
2/27日
才正式上映
台灣電影
《KANO》
這讓我十分驚訝
台灣電影的行銷
何時已經專業到
讓日本人
還沒正式上映
就已仰頸期待

《KANO》
是根據真實故事
改編的勵志電影
劇情內容描述
1931年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當時「嘉義農校」
一支由漢人 原住民
和日本人三族
共同組成的棒球隊
從未在任何比賽中
贏過一場球
最後在一位
「鐵血教練」
近籐兵太郎
的嚴格訓練下
得到台灣全島
高中棒球冠軍
進而朝向
日本大阪
「甲子園」
爭奪
「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
冠軍的故事

此片由
魏德聖監製
馬志翔導演
這是繼
《海角七號》
《賽德克 巴萊》
另一部充滿
魏式風格的
台製「日式電影」
我會說它是
「日式電影」
因為裡面主要演員
全都是日本籍
雖然故事場景
在台灣嘉義
棒球運動員
也都是台灣年輕人
但劇中使用的語言
百分之九十以上
都是用日語發音

這部片子還沒上映
就已引發不少爭議
有人認為
片中充滿了媚日
與美化日本殖民
統治的情節
從行銷觀點
這種爭議
只會帶來更好的票房
憑心而論
《KANO》
只是部商業電影
劇情的內容甚至
缺乏應有的人文深度
(如果與李安的電影相較)
但的確能達到
熱血激勵的效果
尤其是台灣
人人熟悉的棒球

與其說《KANO》
背後有其政治性
還不如說是
「選擇性」來的更恰當
因為在任何時空
都有主流的政治面向
其中必有其利與弊
就看主其事者
如何選擇
比方說
導演也可以選擇
日本人欺壓台灣人民
掠奪珍貴資源與物產
殺害原住民同胞等等
的劇情故事
這也許符合現代
中華民國的國情
進一步說
更符合兩岸
大中華民族情緒
進而創造更大票房
(《KANO》不會在大陸上映)
魏德聖
並沒有選擇後者
從他前兩部片子中
似乎也未必有美化
日本殖民統治跡象
此乃魏導吸引人之處
他能讓泛綠
覺得很麻吉
也能讓泛藍
不會很排斥

個人覺得魏導
似乎在找尋
所謂「台灣人」的
真正意涵
可能覺得
藍綠之爭
未必代表台灣人的全貌
我從小在台灣
成長的經驗是
除了曾經住過
日本式的房子
無論在任何的
教育環節當中
日本對台灣的
整整五十年
殖民統治過程
無論是對地方建設
或人民生活影響
好像都從生活中
憑空消失
偶而僅能從
鄰居長者處
聽到一些有關
日據時代
成長的小故事
我們從小唸書時
有誰知道
「八田與一」 
---嘉南大圳設計者
「兒玉源太郎」
---日據時代台灣總督
更多反而是從過去
中影出品的老電影
《筧橋英烈傳》
《張自忠傳》
瞭解日本對華的
侵略慘況
從民族意識與
愛國情操的角度
這些老電影強調
的絕對正確
也有其必要性
但以現在國際局勢
兩岸目前發展方向
與台灣的社會氛圍
要瞭解
「台灣人」的真正全貌
這些可能就失之片段

《KANO》
找到了一個過去
台灣人忽略的
「空隙」
大眾才會對此
題材產生好奇
自然也會引起
不同觀點人士
的爭議
這是個好現象
也許真正的
「台灣人」
並不是藍綠之間
所爭執的
福佬與大陸之分
而是融合了多種
文化 種族 意識
而成為現代版的
「新台灣人」印象

我覺得魏德聖導演
應該去發掘更多的
未曾發現過的題材
日本對台灣的影響
只能說是一個點
雖然重要
但非全面
比方說
1950年代
「美軍顧問團」駐台期間
流行音樂 美軍電台
甚至Bar girl
這些美式文化
對台灣的影響
「823砲戰」
兩岸內戰的衝突
帶給後世台灣人
心態上有何改變
這些都是形成
「新台灣人」印象
所點滴累積而成


《海角七號》
《賽德克 巴萊》
《KANO》
三部片子
看日本文化
對台灣的影響
應該已經足夠
魏導此時更應該
放開心胸 努力收尋
找出「新台灣人」的
真正視野
如果往後
能拍出充滿
魏式風格的
「美式電影」

「中式電影」
觀眾也不會把他
定位成只拍
日據時代的
「日式電影」
的台灣導演
那些批評魏導
媚日的言論
終將不攻自破!

沒有留言: